朱熹眼中的唐太宗:善于假仁借义行其私欲
朱熹同样执公私之准绳,却得出了霸者无德的相反结论:“太宗诛建成,比于周公诛管蔡,只消以公私断之。周公全是以周家天下为心,太宗则假公义以济私欲者也。”“(史臣赞太宗)其意亦谓除隋之乱是功,致治之美是德。自道学不明,故曰功德者如此分别。以圣门言之,则此两事不过是功,未可谓之德。”(《语类》卷一三六)这里,功与德是有严格区分的。霸者虽有“除乱”“致治”之功,但不能因此许其有德。有德与无德,不必于功业之迹上费力摸索,只须于公私义利之心上直接辨认:“尝谓‘天理’‘人欲’二字,不必求之于古今王霸之迹,但反之于吾心义利邪正之间。”““老兄视汉高帝、唐太宗之所为而察其心,果出于义耶?出于利耶?出于邪耶?正耶?若高帝,则私意分数犹未甚炽,然已不可谓之无;太宗之心,则吾恐其无一念之不出于人欲也。”(《朱熹集》卷三十六,《答陈同甫》六)如果一味求之于迹而不察其心,反而容易混淆其功业的性质,陷于以成败论是非的功利主义泥潭:“若以其能建立国家、传世久远,便谓其得天理之正,此正是以成败论是非,但取其获禽之多,而不羞其诡遇之不出于正也。”(摘自《儒者经世致用的两难选择——朱陈义利王霸之辩解读》,《中国学术》2003年 第2期。作者:赵峰)
李世民“圣君”形象的形成,是充分动用了帝制时代政权对信息的垄断和对历史的解释权力的“造神运动”。用这种方式给皇帝画上浓重的脸谱,如此将私欲的张扬套上假仁假义的外套,李世民是第一个吃螃蟹者,也是最成功的一个。在他身后,后世帝王们依样画葫芦,塑造出一系列“大帝”“千古一帝”来。也为国人心中浓重的明君情节画下了浓重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