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底以来。由于IPO停摆,部分有资源有能力的PE机构千方百计实现所 项目借壳上市或并购重组。中创信测的造富神话可能刺激“大象装小壳”的借壳模式盛行,即资产方整合旗下 资项目,通过打包,把若干个项目注入到一个壳资源内,再造借壳造富“神话”。
“蛇吞象”上演造富神话 12涨停“端出”饕餮盛宴
让人艳羡的是,能吃到这一饕餮盛宴的,除去王靖等39名自然人以外,还包括大唐控股、华赛大有、大正元致信、大正元致远、大正元致勤、天兆欣、西藏恒益、赛伯乐公司、正赛联创 、乐赛新能源、赛伯乐创 、卓创众银、聚益科、新恒通、宁波厚泽、恒信富通、火石创 、鑫和泰达、北京欣荣恒、山东高新等20家PE机构。
上述机构当中除大唐控股参股较早以外,余下19家机构均为2011年年末至2013年年初新进入的机构股东。值得注意的是,PE大佬朱敏作为实际控制人的赛伯乐系旗下就多达5家PE现身北京信威的股东榜,包括正赛联创 、乐赛新能源、赛伯乐创 、卓创众银、赛伯乐公司。其中,正赛联创 持股636.4904万股,占比0.32%;乐赛新能源持北京信威286.3203万股,占比0.14%;赛伯乐创 于2013年1月 资2500万元给北京信威,持股265.1954万股,占比0.13%;卓创众银持股北京信威223.7590万股,占比0.11%;这五家赛伯乐系总持股1608.4143万股,以22日收盘价25.45元计算,其账面价值超过4亿元;在中创信测复牌至今,账面浮盈已逾2.5亿元。
除了赛伯乐系以外,王舒平旗下也有3只PE持有北京信威的股权。其中,大正元致信持股至1697.2535万股,占比0.85%;大正元致远和大正元致勤也分别持股939.8541万股和350万股,占比分别为0.47%和0.18%,其持股总额为2987.1076万股,其账面价值超过7.6亿元;在中创信测复牌至今,账面浮盈超4.5亿元。
此外,根据鲁信创 近日公告,鲁信创 9月初以3000万元的代价从自然人王庆辉手中接过300万股北京信威公司。尽管入股时间不超过两个月,但是以昨日股价计算,鲁信创 仍然可凭此笔交易获得约1.5倍,即约4500万元的收益,以 资时间看,堪称“神级” 资。
高额回报诱惑 PE积极推动项目借壳上市
从 资回报看,中创信测借壳交易亦有望提供一个范本。有PE人士表示,由于壳资源稀缺,通过单个项目借壳上市并不划算,而通过整合旗下 资项目,通过打包,把若干个项目注入到一个壳资源内,实现“大象装小壳”,反而能获得更好的回报。
事实上,由于IPO停摆,今年以来,PE在推动所 项目借壳上市即不遗余力。比如龙马科技、山创 资、横店控股、士兰创 、赛伯乐晨星、惠风 资、蓝山 资、菲林 资等多家PE 资的长城影视;挚东 资、江阴晟汇、国星集团、万成亚太 资的海澜之家,首创创 、士兰创 、通联创 、银湖 资等 资的中技桩业,九鼎 资的邦和药业,南海成长、景林景图、维梧百达等五家PE机构所 的景峰制药。上述机构都有望成功以借壳上市的方式实现退出。
根据 中集团统计,在2013年初至今的近20起借壳交易中(包括进行中交易以及完成交易),其中近10家企业具有VC/PE背景,涉及近30家VC/PE机构。在IPO停发的情况下,对于一些机构而言,借壳上市在发行审核方面的优势体现得淋漓尽致。渤海证券谢晓冬认为,且不说IPO堰塞湖何时开闸,即使放开IPO,大多数排队公司短期内仍难以上市融资,而借壳上市并没有排队等候的限制。
从管理层的意图上来看,借壳上市也比直接IPO更加容易。谢晓冬认为,管理层暂停IPO的主要意图在于两个方面:通过财务检查以提高上市公司整体资产质量,以及避免对股票市场造成过多冲击,而在这两个方面借壳上市均能够达到比IPO更好的效果。
当然尽管借壳上市存在相当的难度,但是高额的回报仍吸引部分机构极力推动项目借壳上市。深圳一PE机构董事长表示,“从回报的角度看,我们更愿意通过推动项目借壳上市的方式退出,这样回报要好于一般的并购退出,比如今年的一个项目,如果按照正常并购退出的话,回报率不会超过50%,但是现在项目成功借壳了,按照目前的股价计算,回报至少三倍以上。”
借壳上市往往采取资产置换的手段。谢晓东认为,此种方式令优质资产上市的同时,使得绩差资产变相退市,符合清退资本市场绩差资产的目的;虽然借壳上市往往伴随着定向增发,而增发股份也会对市场造成一定冲击,但由于借壳上市的同时并没有再融资,对市场的冲击不会如IPO大,更能得到认同。由于存在以上的种种优势,借壳上市对IPO的替代效应或将延续。
并购持续火爆 PE导演退出“新剧”
从今年的情况来看,PE退出的渠道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借壳,二是大股东上市,三是上市公司并购。不过,由于壳资源稀缺等因素,前两种方式只能是少数机构的盛宴,大部分PE机构仅能仰赖上市公司并购的方式,实现从A股退出。
从数量和金额看,并购仍是PE目前退出的主流方式。清科数据显示,2013年第三季度,中国企业国内并购的活跃度和并购总额双双上涨,其中并购活跃度更是创下单季的最高纪录。期间国内并购共完成交易302起,较2012年同期的218起增长38.5%,环比涨幅高达65.9%;此外,披露金额的282起案例共涉及交易金额91.65亿美元,同比上涨94.0%,环比上升17.3%。
清科研究中心朱毅捷认为,这是继二季度后,国内并购迎来的再次上升浪潮,其中并购活跃度的增幅较并购总额更为明显,说明中小型并购是推动增长的主力。整体而言,经济回暖、IPO暂停等因素令国内并购持续火爆,预计并购热度仍可在四季度继续保持,并有机会创造新的纪录。
事实上,即使IPO重启,仍然难以满足 资总量接近上万家企业的PE的退出需求。中国首创董事长傅成认为,无论IPO窗口在何时以何种估值倍数重启,私募股权行业都面临着系统性风险,从长远角度来看,并购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
00:19 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