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22 9:29:00 光明网
中国人饮食口味全球最重——“咸鲜辣”>>
口祖丁远>>
逢年过节,中国人第一讲究的是“吃”。传统的春节刚过,国人的“吃”还没有淡化,元宵节又要来“吃”了。自古以来,我们中国人的饮食讲究“色香味俱全”,其中“味”是最重要的一项要求,而现在你有没有觉得自己口味在不断发生变化——无辣不欢、老感觉菜没味儿、炒菜离不开各种酱料……其实,这并不是你一个人的感受。人们的口味都在越变越重,不断追求更咸、更鲜、更辣!
是的,正如俗话说,“追求咸鲜辣,带来-身病”。近来,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联合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对中国人的饮食状况进行了一项调查显示,川菜以51.2%的 票率位居受欢迎榜之首,其他依次为东北菜、湘菜、鲁菜及粤菜。该调查还表明,用餐时通常优先考虑的诸要素中,47.8%的人选择了“口味”,比位列第二的“营养”多出16个百分点。各种口味中,喜欢“辣”的人最多,占40.5%;其次是“甜”,占28.4%;然后是“咸”,占17.3%。《生命时报》此前曾进行的一项2253人参与的调查也显示,47.28%的人每天至少吃一顿辣菜,23%的人两天吃一次,18.78%的人-周吃一次。
在日常生活中,已有半数人“口味”放第一位的。有位朋友ERSONNAME productid="王" w:st="on">王ERSONNAME>先生是广东人,初到北京时,吃饭成了个大问题。“到处都是辣的、咸的,想找个餐馆喝点清淡的汤都难。点个清炒油麦菜,上面都是明晃晃的油,吃一口,咸得简直难以下咽”。但在北京工作不到一年的他,体重竟增加了6公斤。而上海人本来是很少吃辣的,可是今天上海大街小巷的火锅城星罗棋布;这几年上海还流行吃“香辣蟹”、“烤鱼”,即使自己家宴桌上,现在很多人也无“辣”不欢。
其实,也有记者采访过10多位在北京生活居住多年的殴美籍人士,他们也表达了对中餐口味过重的“恐惧”。“北京最流行的川菜、湘菜我们基本不敢吃,因为太咸太辣,其他的如东北菜和一些中式快餐,又很油腻很咸。”一位在国内媒体工作的美籍人士说,很多营养学家都诟病肯德基、麦当劳等快餐太油太咸,其实中餐也存在这个问题。有一位受访者则表示,在北京居住的外藉人士,能接受的中国菜基本上只有粤菜,味道最清淡,也很清新,没放太多的调味品掩盖食物本身的味道。
在营养界的有识人士流行一种说法,外国人用“脑”吃饭,中国人用“嘴”吃饭。日本、西班牙等饮食较健康的地区,是根据营养结构决定吃什么、怎么吃;我们则根据味道决定饮食。中国的菜品变化多端,但基本上都围绕“口味”展开,很少考虑营养和健康。
据有关方面调查显示,中国人的食盐、食糖、味精等调味品的日常摄入量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烹饪协会副秘书长边疆说过:“就全球而言,中国人的口味毫无疑问是最重的。”是的,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盐摄入量6克/日。但数据显示,我国北方地区一些城市的食盐摄入量已达到人均15―16克/日,有些人甚至超过20克。在全球大力提倡健康饮食的大环境下,我们的饮食习惯显然是“背道而驰”的。
的确,“追求咸鲜辣,带来一身病”。“重口味、轻营养”的饮食方式,使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陷入生活方式病:热量过剩、营养不足。国际肥胖病大会宣布,现在世界上胖死的人比饿死的人多,其中包括中国。专家表示,口味改变,可以给身体带来几十种疾病。吃盐过度会导致高血压、心脏病、哮喘、慢性肾病等;吃得油腻会导致脂肪肝、癌症等;吃得太甜会带来龋齿、糖尿病;吃得过辣会导致溃疡、胃食管反流……
其实,口味和营养不是对立的,营养的肯定也是美味的。专家说,从饮食搭配和烹饪方法上做些调整,就能做到既“好吃”又“吃好”。外出去饭馆就餐,应注意多选蒸、煮、白灼、快炒类的,烧、炸类的菜肴要少点,并使蔬菜应占到总菜量的1/3左右。大餐别在晚上吃,如脂肪蛋白高的食物、太辣太咸的食物,尽量安排在中午吃;晚上要吃清淡点,晚上吃得太油腻,活动量又少,更容易带来健康隐患。切忌之!
2010年2月20日庚寅年初七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