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加载慢?备用网址18wos.net
 English
发新主题

[交流] 英“少年爸爸”事件被揭是骗局

英“少年爸爸”事件被揭是骗局


英国13岁“少年爸爸”事件很可能是一个骗局,或许所有人都被愚弄了。有英国媒体近日爆料称,女主角钱特尔·斯特德曼的母亲彭妮是整个事件的幕后策划人,她指使女儿一口咬定孩子父亲是阿尔菲·帕滕以吸引眼球,从而在与媒体交易时卖出尽可能高的价钱。

    13岁的“少年爸爸”帕滕。

    “女主角”的妈妈

    事件“女主角”钱特尔。

    据英国媒体近日报道,39岁的西姆是事件女主角父母亲的好友,他向媒体披露,彭妮告知斯特德曼要声称13岁的帕滕是女婴梅茜的生父,更不能提及自己曾与其他男孩发生关系。彭妮认为这个故事最能一鸣惊人,报章一定很感兴趣,到时售卖故事给报章便可赚到数以千计英镑。如果钱特尔·斯特德曼透露有其他男友,就很难得到这些钱。     “他们只想着钱”     西姆说:“他们知道帕滕当爸爸的故事最好,但我认为这是一个骗局。”帕滕和斯特德曼两人的父母靠这故事已进账不少。     西姆说:“他们的行为肮脏,帕滕和斯特德曼可能不是天使,但他们终究只是小孩子,围绕他们身边的成年人作出不道德的决定,为的只是金钱,而非为小孩子着想。”     西姆还指出,斯特德曼的母亲曾放任年幼的女儿与别人发生关系。

    16岁学厨理查德·古德塞尔。

    14岁的泰勒·巴克也想认子。

    迄今为止,包括日前声称是婴儿父亲的16岁学厨理查德·古德塞尔和14岁的泰勒·巴克在内,总共已有8名少年走出来自认可能是“经手人”。     古德塞尔曾对媒体声称,他曾不止三次与斯特德曼一起过夜,他的朋友甚至母亲都认为孩子的眼睛长得很像他。而巴克则说:“我希望自己不是,但事实是我九个多月前的确与斯特德曼在一起。这并不可笑,而是很严肃的事情。”     然而,斯特德曼均予以否认,并坚称帕滕才是亲生父亲。     电视台将拍相关纪录片     目前,“谁是梅茜生父”的问题仍在英国热闹上演,博彩公司Paddy Power已为此开盘受注,帕滕仍是“经手”的大热门。而英国第4频道已获权拍摄关于帕滕的纪录片。     最新消息称,伦敦高级法院已于18日发布命令,禁止英国媒体继续对这一新闻进行跟踪报道,已报道的新闻不在受限范围。     英国某慈善组织的负责人安娜·朗菲尔德说:“大家需要对有关这一事件的疯狂炒作保持清醒。必须意识到,孩子们在媒体的聚光灯下都是极其脆弱的。”     《太阳报》正接受调查     英国致力于儿童保护的地方官员日前致信英国报业 诉委员会(PCC),谴责媒体的轮番轰炸给两名青少年造成不良影响。同时,委员会方面也在对《太阳报》等媒体是否违规向帕滕父母支付报酬进行调查。     媒体方面则纷纷申辩称,该事件已引发英国公众对社会道德沦落的大讨论,具有显著的公共影响力,并无违规嫌疑。     据悉,最初爆料的《太阳报》一开始就向帕滕的家人支付了1万~1.5万英镑,很快又将价钱提至3.2万英镑。不过,帕滕的发言人拒绝确认具体金额。     DNA测试一周内有结果      由于帕滕和斯特德曼未满18岁,他们必须获得双方家长同意才可以进行基因测试,届时当局会要求收集父母和婴孩3人的唾液样本,测试基因是否吻合。目前,男女主角双方家长均希望找出事实真相。     男主角帕滕的发言人表示,帕滕将尽快接受基因测试以证明自己是否婴儿的生父。而小帕滕的父亲丹尼斯·帕滕也表示会考虑将测试结果通过电视公之于众。有媒体估计DNA测试将在一周内出结果。     英国社工已为两名小父母出钱做基因测试,也有媒体表示愿意捐钱给帕滕的父母。

    “男主角”的爸爸   

    制造丑闻是可耻的     英国媒体近日报道称,“少年爸爸”事件只是一个骗局。女主角的母亲是整个事件的幕后策划者,让13岁男孩当爸爸的目的是,在与媒体交易时卖出尽可能高的价钱。     几天前,大家还在热议英国13岁少年当上爸爸,如今又有消息称该新闻纯属幕后“策划”。如果属实,本来还在目瞪口呆的人们恐怕更会感到无语。原来,大家都被涮了一把。     无论新闻真假,13岁少年做上父亲,本就是一则让人尴尬的丑闻。可要说到丑闻的制造者和推动者,究竟是见钱眼开的当事人父母,还是追求轰动的媒体,抑或媒体背后那一群渴望刺激的读者?无论如何,制造丑闻的行为都是可耻的,不负责任的。     作为一则“人咬狗”级的新闻,媒体为追求卖点和吸引眼球适度加以报道本无可厚非,但是,媒体作为社会公器,除了向受众提供消遣娱乐功能外,更须承载教化文明的社会责任。     然而,《太阳报》等英国媒体以所谓新闻自由及专业主义为幌子,在吸引眼球的心态驱使下,仍在对“少年爸爸”事件渲染炒作。这样做极可能在客观上对缺少是非判断力的未成年人起到误导作用导致其盲目效仿。无怪乎有人开始对追踪报道的媒体的职业道德产生质疑。而如果真是一则“假新闻”,其不负责任盲目炒作的行为就更是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另外,在追逐新闻的热情背后,有谁考虑过当事人——两名孩子的感受?这些没有经过马赛克处理的孩子的照片为全世界所识,对他们是否造成隐私权和名誉权的侵犯?明明有被人利用的嫌疑,且越来越像是商业炒作的牺牲品,为何媒体还纷纷将刺眼的聚光灯打在他们无知的脸上?     一名英国慈善组织负责人曾说:“必须意识到,孩子们在媒体的聚光灯下都是极其脆弱的。”     不加针砭地对未成年人丑闻一味炒作无疑有悖于主流价值观,否则英国首相布朗也不会因此呼吁“希望能够避免这类青少年怀孕事件的发生”。     13岁少年做爸爸无疑是个丑闻。在新闻事件的发展过程中,除媒体外,公众也是参与者。正是公众无限膨胀的猎奇心理,加上媒体不受约束的放纵行为,像催化剂一样将丑闻一步步放大。而丑闻被无限放大,除了产生丑名远扬的传播效应,为某些利益集团和个人带来更多的利益外,于社会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相反,如果“点到即止”,一方面既能起到引起社会警觉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能避免负面效应的扩大。     而作为公众的我们,也该清醒些了。


炒作 哈哈 ]


有我,
你的生活更多财!


================
人生得意须尽欢!!!

嘿嘿.為了錢什咚咚都有人搞 ]

18輪支援站官方哈拉群86576355

這個事情一開始就覺得很有趣.. ]


真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居然能想出这样的方式来赚钱 ]

我靠,乱伦到一种境界了 听说还不止他们几个男的,貌似还有不少 ]

可是中国可确实有这种事
我们学校初一的两个被开除了


在大学就更多了,我还见过抱着孩子来上课的,郁闷 ]

自由、平等、博爱

 引用框:
原帖由 Lloyd Esq. 於 2009-2-22 10:22 發表
可是中国可确实有这种事
我们学校初一的两个被开除了
甘犀利??

ISUZU HANA & ISUZU

初一啊,那才11 12岁的样子 哎,真是佩服现在的90后,太强大的 尤其是90后非主流,绝对就是牛B啊,听说如果搭上了一晚上都不用钱的,人家还倒贴 ]

嗨 啥也不说了 顶一个 ]

___________________◇◆丶 〆‘婲 ㈢ 說 、:站 在 我 的 世 界 、温 柔 的 看 ní 投 入 他 的 怀 抱ヽ





                           ⊕ ╰'一颗心、装满一个人。

道德败坏啊~~~

ISUZU HANA & ISUZU

不会吧这样的事都有,大大开了眼界 ]

每个人都有自己鲜明的主张和个性,不要识途去改变他人,同样,也不要被他人所改变。改了,就不是自己了。
发新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