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考生的家庭都知道,上学、考试不仅是学生自己的事,还是全家人的事。如今,一家人自己辛苦奋斗了20年,就为了娃能考个好学校,有个知识改变命运的机会,然而,这一切都只能在冷冰冰的政策规定面前止步了,面对考生“希望以后的政策更人性化”的无奈呼吁,很多人的心也为之一缩。
然而,难道政策规定错了吗?按照该省教育厅一位工作人员的说法,昆明是人口净流入地,原本,为了防止“高考移民”,户口不在云南的,是无法参加当地高考的;今年,考虑到很多家长在当地已工作多年,政策上才有所松动,才出台“父母户口即使不在云南,但只要缴纳足够的社保金,考生仍可以在当地高考并参加所有高等学校录取”的《实施意见》,而且《实施意见》是经过公开论证的。如果对这名考生特殊照顾了,对其他考生就不公平。言外之意,是考生自己没有按照《实施意见》办,怪谁呢?
一边是为防止高考移民而设置的政策规定;另一边是明明远超“一本”的分数,竟然仅仅因为父母的户口和社保金,却只能屈就“三本”的残酷现实,这恐怕部是仅仅一个“误伤”就能解释清楚的。
任何规定,无论当初的愿望多么美好,一旦产生悲剧性现实,都不能不反思其合理性。近年来,为了防止高考移民,很多大中一二线城市都在外来人口升学考试上设置了诸多门槛。这些门槛中,有些是可以接受的,但有些即使经过“公证”,也难免饱受质疑。
以云南这次拿“社保金挂钩高考”为例,按理来说,防止高考移民,其实本不必非和父母的户口及社保金缴纳挂上钩,而只需查看学生的学籍即可,只要是学籍在本地,一直在本地的学校就读,其实完全可以排除高考移民,而大可不必因为父母的户口以及社保金缴纳记录而受连累。更何况,只让这些本与学业水平无碍的“要素”与“一本”“二本”院校挂钩,而放开“三本”和“专科校”,看似为考生打开了一扇门,实际也暴露了对这些院校的歧视和不尊重,同时也是对考生选择权的残酷剥夺。说到底,任何政策的规定,不能因为对一方公平的守护,而损害另一方的公平。尤其是当被损害的一方还是弱势群体时,就更难免授人口实了。因此,为社会整体公平起见,我们的政策在出台时,难道就不能多考虑考虑弱势群体吗?
美国文学家马克吐温曾经说:“我评断一个人的品格,不看他如何对待比他地位高的人,我看他如何对待比他地位低的人。”那么,评断一个社会的品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