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2010年4月11日)
请协助添加来自可靠来源的引用以改善这篇条目。无法查证的内容会被提出异议而移除。
汉漢▼
Союз Советских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 Республик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社会主义共和国联邦
←
←
←
←
1922年–1991年 ↓
国旗 国徽
格言
Пролетарии всех стран, соединяйтесь!
俄语: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国歌
国际歌 (1922–1944)
牢不可破的联盟 (1944-1991)
首都 莫斯科
常用语言 俄语
政制 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
最高领导人
- 1917–1924(首) 列宁
- 1985–1991(末) 戈尔巴乔夫
历史
- 成立 1922年1922年12月30日
- 解体 1991年1991年12月26日 2
面积
- 1938年 22,403,000 km2 (8,649,847 sq mi)
- 1970年 22,402,200 平方公里 (8,649,538 sq mi)
人口
- 1938年估计 170,467,186
密度 7.6 每平方公里 (19.7 /sq mi)
- 1970年估计 241,720,134
密度 10.8 每平方公里 (27.9 /sq mi)
- 1989年估计 286,730,817
密度 12.8 每平方公里 (33.1 /sq mi)
货币 卢布 (SUR)
顶级域名 .su
国际电话区号 +7
继承自 继承国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外高加索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俄罗斯联邦
白俄罗斯
乌克兰
摩尔多瓦
格鲁吉亚
亚美尼亚
阿塞拜疆
哈萨克斯坦
乌兹别克斯坦
土库曼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
塔吉克斯坦
爱沙尼亚
立陶宛
拉脱维亚
1苏联的官方国号
国际域名缩写: .su 国际电话区号: +7
21991年12月21日,苏联的11和前加盟共和国和格鲁吉亚在阿拉木图宣布《独立国家宣言》,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苏联实质上解体。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俄语:Союз Советских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 Республик,СССР听 文件·播放·帮助,1922年12月30日—1991年12月26日),简称苏联,曾是世界上土地面积第一大的国家(22,402,200 平方公里),占有东欧的大部分,以及几乎整个中亚和北亚;陆地与挪威、芬兰、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国、蒙古及朝鲜接壤;而与瑞典、日本、美国及加拿大隔海相望。
根据苏联宪法,苏联是邦联制国家,由15个平等权利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加盟共和国)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首都为莫斯科,军队名称为“苏军”或“苏联武装力量”(1918至1946年被称为“苏联红军”或“苏联工农红军”、“红军”)。
在1991年时苏联政府公布了新的共和国联盟办法企图对苏联进行政治改革,但不久便发生了八一九事件,使得苏联解体并分裂成为今日的15个主权共和国。
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奉行社会主义及共产制度的一党专政国家[1]。它亦曾经是两个超级大国中的其中一员。
苏联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战胜国,故在解体前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并对议案拥有否决权。苏联解体后,苏联的安理会地位由独立的俄罗斯联邦所替代。
目录 [隐藏]
1 历史
1.1 列宁时期
1.2 斯大林时期
1.3 赫鲁晓夫时期
1.4 勃列日涅夫时期
1.5 戈尔巴乔夫时期
2 行政区划
3 经济
4 文化
5 政治
5.1 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敌人
5.2 苏共政党生活
5.3 秘密警察
6 军事
7 苏联的名称
8 领土纠纷
8.1 中国
8.2 日本
9 参见
10 参阅
10.1 参考资料
10.2 备注
10.3 英文
10.4 中文
10.5 外部链接
[编辑]历史
主条目:苏联历史
[编辑]列宁时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罗斯帝国爆发俄国二月革命,导致沙皇下台,俄罗斯帝国解体[注 1]。出现了由市民阶级组织的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的苏维埃(俄语意为“大会”)并存的局面。最后以列宁为首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左翼(布尔什维克)联合其它左翼政党在圣彼得堡发动起义,从临时政府手中夺取政权,史称十月革命。革命后改国名为苏维埃社会主义俄国,简称苏俄,其后与德国及其盟国签订和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英国、法国、日本、波兰、美国等国因不满苏俄单方面退出对德战争,以及沙皇俄国债务等问题,对俄国革命进行了武装干涉。国内忠于沙皇的势力以及富农、地主和资产阶级力量组织白军发起了反对苏维埃政权的战争。经过俄国内战,苏维埃红军击败了白军以及中国、美国、日本等14个国家的联合武装干涉(实际上,丘吉尔并没能组织起十四国武装干涉苏俄,因此谁也无法确切知道14国是哪些国家),巩固了政权。
1922年12月30日,由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南高加索联邦共同组成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正式成立。
国庆日为每年的11月7日。
历任苏共最高领导人
列宁
1917-1922
斯大林
1922-1953
马林科夫
1953-1955
赫鲁晓夫
1955-1964
勃列日涅夫
1964-1982
安德罗波夫
1982-1984
契尔年科
1984-1985
戈尔巴乔夫
1985-1991
1924年,列宁逝世,斯大林获得最高权力。苏联进入斯大林时期。
[编辑]斯大林时期
很多人认为,斯大林为了巩固个人地位,通过残酷的手段打击政治对手,以肃反的方式展开了大清洗。据称,数以百万计的人被送进了劳改营甚至遭到屠杀。虽然,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共产党对苏联的经济生产方式进行了大改造,并成功地把苏联改造成了一个重工业和军事上的强国,但斯大林残酷的犯下大屠杀罪行被西方国家的大多数人和部分苏联人视为独裁屠夫。
20世纪30年代开始,西方采用“绥靖政策”安抚希特勒,并姑息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同意纳粹德国在东欧和中南欧自由行动,使得苏联觉得西方国家企图将法西斯“祸水东引”[注 2]。
苏联在多次提出和英法结盟而不果,英法却相继同德国发表了带有互不侵犯性质的《英德宣言》和《法德宣言》;与此相反,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却多次向苏联提出希望改善彼此关系。此后,在1939年,苏联采取“祸水西推”的策略和德国结盟秘密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二战爆发后,按照该条约划分的势力范围,苏联以“建立防止德国入侵的东方战线”的名义,出兵与德国瓜分波兰,攻打芬兰并占领东欧部分地区。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被强行并入苏联,此举加速了其周边国家向法西斯轴心的靠拢,也使得苏联在二战初期颇不得人心。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对苏联发动了突然进攻,苏联红军在战争初期严重失利,苏军遭受重大军事损失,在开始的头一周苏军就损失了九百架飞机、几千门火炮、一千多辆坦克与几十个正规师。之后,苏德战场成为欧洲大陆的主战场。1943年初,苏军经过浴血奋战,获得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后,苏军在战场上掌握了主动。到了1945年5月,包括苏联红军的盟军攻占了纳粹德国全境,欧洲战事结束。1945年8月8日,苏联红军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北部,全歼日本关东军。
1941年秋天,德国大军攻到莫斯科西北近郊,当时苏联政府与各国使节转到南方现在的萨马拉市。11月7日当天,苏联领导人斯大林抵达被围困的莫斯科市并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典礼,所有校阅部队在典礼后立即开赴战场。此活动振奋人心。当年苏联政府将此悲壮仪式拍成记录片在各地播放,在二战时对团结国家民心发挥了极大效果,为苏联争取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44年10月,苏联吞并中国外蒙古西北部的唐努乌梁海地区。
1945年,苏联与中华民国代表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双方协议承认外蒙古独立。
1950年,苏联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签定《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条约,承认外蒙古独立,苏联租用旅顺及大连军港。
1955年美国及西欧各国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倍感威胁因此成立华沙公约组织抗衡。
[编辑]赫鲁晓夫时期
1953年,斯大林逝世。苏联共产党高层领导人之间进行了几年的政治斗争,最后赫鲁晓夫成为了苏联最高领导人。此后,苏联进入赫鲁晓夫时期。
赫鲁晓夫结束了警察恐怖,释放了数百万政治犯,为近2000万人恢复了名誉。但赫鲁晓夫全面批判斯大林也一度引发东欧社会主义盟国的政治动荡。
此后,苏联和很多国家爆发政治冲突。但在航天领域,苏联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1960年,中苏决裂。在随后几年中,中苏多次发生边境军事冲突,战争一触即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苏联继北约之后的头号敌人。
[编辑]勃列日涅夫时期
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勃列日涅夫成为最高领导人,苏联进入勃列日涅夫时期。
在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对外推行扩张政策,多次引发武装冲突,并进一步扩大了社会主义阵营。一方面来说,苏联的军事实力已经到了赶超美国的程度;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苏联的整体经济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是很大。勃列日涅夫通过推行苏联式的福利体系来提高苏联民众的生活水平,但由于没有强大的经济基础作后盾,这种福利体系为日后苏联的崩溃埋下了伏笔。
[编辑]戈尔巴乔夫时期
参见:苏联解体
1982年,勃列日涅夫去世,其后继任的安德罗波夫及契尔年科皆在上任不到两年便病逝。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苏联进入戈尔巴乔夫时期。
戈尔巴乔夫属于改革派。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受挫,进展缓慢的情况下转向政治改革,在国内实行经济重建和开放性政策,对历史错误进行清算。但他的改革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后果。随着中央权力的下放,各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开始寻求更大的自主权力。随着“开放性”的日益深入,苏共的历史问题和历史罪行得到揭露的同时,逐渐失去了民心。
随着东欧剧变,苏联的加盟共和国政府也纷纷效法东欧诸国,意图脱离苏联而独立。1991年8月24日,苏联第二大加盟共和国乌克兰宣布独立。苏联开始走向解体。
之后,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下令宣布苏共为非法组织,并限制其在俄罗斯境内的活动。在1991年年底,他联同白俄罗斯及乌克兰的总统在白俄罗斯的首府明斯克签约,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从建立一个类似大英国协的架构来取代苏联。苏联其他加盟国纷纷响应,离开苏联,苏联在此时已经名存实亡。
1991年12月25日,苏联总统戈尔巴契夫宣布辞职,将国家权力移交给俄罗斯总统叶利钦。12月25日晚,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缓缓降下。12月26日,最高苏维埃自我解散,标志着苏联不再存在。而苏联的解体,标志着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瓦解。
[编辑]行政区划
主条目:苏联行政区划
苏联名义上是实行邦联制,而在实际操作上则更多地表现出单一制的国家特点。根据苏联宪法,每个“加盟共和国”皆为主权独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加盟共和国”同其他“苏维埃共和国”联合成“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邦联”(在中文里,习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邦”),加盟共和国拥有自己的宪法,还有同外国发生关系、同外国缔结条约及交换外交和领事代表、参加国际组织的活动的权利。加盟共和国下辖的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简称自治共和国Автономн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АССР)也拥有较大的权利,拥有自己的宪法。各加盟共和国间的疆界,须经有关共和国彼此协商并经苏联批准始可予以变更,自治共和国的领土未经其同意也不得予以变更。
解体之前(1989年),全联盟共有15个加盟共和国,加盟共和国下设边疆区和州,全国共有155个州(область)和6个边疆区(Края),在一些加盟共和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按各民族人数多少分别成立自治共和国、自治州和自治专区,全联盟共设有20个自治共和国,8个自治州(автономная область),10个自治专区(автономный район)。
这15个加盟共和国和其下辖的自治共和国分别是: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Россий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Федеративн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РСФСР)
巴什基尔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Башкирская АССР,Башкирия)
布里亚特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Бурятская АССР,Бурятия)
达吉斯坦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 (Дагестанская АССР,Дагестан)
卡巴尔达-巴尔卡尔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Кабардино-Балкарская АССР,Кабардино-Балкария)
卡尔梅克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Калмыцкая АССР,Калмыкия)
卡累利亚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Карельская АССР,Карелия)
科米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Коми АССР,Коми)
马里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Марийская АССР,Мария)
摩尔多瓦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Мордовская АССР,Мордовия)
北奥塞梯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Северо-Осетинская АССР,Северная Осетия)
鞑靼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Татарская АССР,Татария)
图瓦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 (Тувинская АССР,Тува)
乌德穆尔特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Удмуртская АССР,Удмуртия)
车臣-印古什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 Чечено-Ингушская АССР,Чечено-Ингушетия)
楚瓦什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Чувашская АССР,Чувашия)
雅库特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Якутская АССР,Якутия)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Украин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УССР)
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Белорус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БССР )
爱沙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Эстон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ЭстССР)
拉脱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Латвий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ЛавтССР)
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Литов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ЛитССР)
摩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Молдав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МолдССР)
格鲁吉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Грузин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ГрузССР)
阿布哈兹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Абхазская АССР,Абхазия)
阿扎尔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Аджарская АССР,Аджария)
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Армян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АрмССР)
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Азербайджан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АзербССР)
纳希切万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Нахичеванская АССР)
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Казах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КазССР)
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Узбек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УзбССР)
卡拉卡尔帕克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Каракалпакская АССР,Каракалпакия)
吉尔吉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Киргиз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КиргССР)
土库曼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Туркмен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ТуркмССР)
塔吉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Таджик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ТаджССР)
[编辑]经济
主条目:苏联经济
苏联在冷战期间,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是世界第二大的经济体,仅次于美国,但与实行资本主义及自由市场经济的美国不同,其经济模式是按照高度集权的社会主义中央计划经济模式发展的,国家垄断生产资料。国家通过五年计划的方式对经济实行控制和调整。在1928年至1932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后,苏联的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由48%上升到70%,苏联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但是苏联的工业发展不平衡。事关国防的军事工业、重工业、化学工业和航空太空工业非常发达,其水平在世界上处于领先的地位,但是事关民生的轻工业和农业则相对落后。
莫斯科
苏联的主要工业地带集中在莫斯科、列宁格勒、顿巴斯、乌拉尔山脉等地区。次要的工业地区包括波罗的海沿岸、西西伯利亚和伏尔加河(窝瓦河)中下游。苏联的工业部门实行集中管理和国家调控,工厂生产的产品、种类、规格和价格都由隶属于中央和加盟共和国部长会议的国民经济委员会规定。
在沙俄时代,俄罗斯是欧洲的主要粮食出口国之一。但是由于20世纪30年代推行农业集体化和消灭“富农”的政策对农业生产的毁灭性破坏,苏联的粮食一直不能自给自足。苏联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末期完成了农业集体化,农业生产以集体农庄为基本单位,通过隶属于集体农庄机械站的拖拉机、汽车和联合收割机实行机械化播种与耕作。
苏联的主要粮食作物为小麦,其他重要作物还有甜菜、棉花、马铃薯、玉米、烟草。高加索地区有咖啡和甘蔗等经济作物。
通过经济互助委员会,苏联对其东欧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殖民地的掠夺性贸易,低价进口原材料,高价出售制成品。这也是导致东欧国家的人民对苏联产生不满的重要原因之一。
[编辑]文化
苏联的教育普及率非常高,在全国实行十年制义务教育,并基本消除了文盲。苏联著名的大学有莫斯科大学、国立帕特里斯·卢蒙巴人民友谊大学(苏联解体之后更名为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列宁格勒大学(苏联解体之后更名为国立圣彼得堡大学)、哈尔科夫大学、基辅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等。苏联的文学、艺术、电影、出版工作由苏联共产党控制,在避免批评政治、作品经过审查的情况下允许自由创作。但是所谓“消极”、“颓废”的作品(相当于西方的先锋派艺术)受到限制和被禁止。
尽管如此苏联时代一些文学家和艺术家仍然取得了伟大成就,例如,诗人叶塞宁,阿赫玛托娃,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家和诗人帕斯捷尔纳克,小说家肖洛霍夫,导演塔可夫斯基,音乐家肖斯塔科维奇,舞蹈家乌兰诺娃等等,他们中许多人不仅在苏联国内,而且在国际上享有崇高的声誉。
苏联科学研究中心是苏联科学院。作家机构为苏联作家协会。官方通讯社为塔斯社。苏联共产党机关报为真理报,其他主要报刊还有消息报、共青团真理报、文学报、劳动报、红星报等。
苏联科学技术取得了许多重要成就:
1922年,根据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前苏联科学家亚历山大·弗里德曼指出,宇宙依然处在膨胀之中。
1934年,苏联科学家帕维尔·阿列克谢耶维奇·切伦科夫发现,运行速度接近光速的粒子,当它穿过液体或半透明物体时发光。这种现象被后来物理学界称为“切伦科夫辐射”。随后这个原理被广泛应用于高能物理中,用于检测带电粒子并测量它的速度。
1954年,苏联在奥勃宁斯克建立了世界第一座核电站,标志着人类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开端。
1957年,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此标志着人类活动进入太空。
1959年,苏联空间探测器月球2号发回第一张月球背面的图片。人类第一次了解到月球背面的景象。
1961年,苏联英雄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1”宇宙飞船进入太空,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类。
1962年,苏联物理学家列夫·朗道因凝聚态特别是液氦的先驱性理论,被授予196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64年,苏联物理学家尼古拉·根纳季耶维奇·巴索夫、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普罗霍罗夫和美国科学家查尔斯·哈德·汤斯共同获诺贝尔物理奖。表彰他们分别独立制成微波激射器,并导致了激光器的发展。
1978年,苏联物理学家彼得·卡皮查因从事低温学方面研究,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1986年,苏联发射了和平号太空站,在2001年坠毁以前,它是人类最大的飞行器。
[编辑]政治
政治系列
共产主义
显示▼基本概念
显示▼主义
显示▼国际性组织
显示▼人物
显示▼相关主题
共产主义 Portal
政治主题
查 • 论 • 编 • 历
主条目:苏联政治
苏联领袖列宁头像
根据苏联宪法的第六条,苏联共产党及其2000万党员是国家的统治核心。每个工厂和集体农庄都要建立党的支部。整个系统的核心是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成员。在斯大林時代以后,为了避免权力集中在一人手中,苏共实行集体领导的原则,谁能够掌握中央委员会的多数票,谁就能掌握党和国家的领导权。
[编辑]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敌人
苏联声称奉行社会主义,是全世界第一个进入发达状态的社会主义国家。并通过社会主义国家组织-共产国际领导其他的社会主义国家。但戏剧性的是,苏联和当时众多的社会主义国家处于敌对状态,其中苏联最大的敌人除西方的北约外,另一个头号敌人便是同属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自1960年苏联要求在中国建立军事基地对抗美国太平洋舰队被中国强硬拒绝后,中国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认为苏联是披着红色外衣的帝国主义而与其展开意识形态论战,后从论战演变为军事冲突。最后以苏联当时最强大的盟友中国倒戈背叛苏联告终,一般研究者也认为中国的倒戈给当时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予以重击,苏联不可避免的解体命运埋下定时炸弹。随即埃及、巴基斯坦、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等亲华的社会主义国家先后背离苏联,这一结果显然是西方所乐见的。进而导致了中国将主要敌人从西方转为苏联,并进行防御苏联进攻的三线建设和苏联的远东建设。
实际上苏联在冷战时期除朝鲜战场秘密参与外,即使最危险的古巴导弹危机也并未与西方国家发生过直接军事冲突。然而苏联与中国两个社会主义阵营的军事冲突延续数十年,先后发生过珍宝岛战斗等数次大规模流血冲突。并直接酿成1970年代的中越战争和中印战争。中苏(俄罗斯)之间断绝了近30年外交关系在苏联解体前的1989年才得以初步缓和,而当时的中国已经几乎倒向了美国。中国和苏联的的一些纠纷至今尚未解决。
[编辑]苏共政党生活
党的政治局成员属于国家的特权阶级。他们享受专门的医疗保健,可以去特供商店购买免税低价的西方进口奢侈品,住上国家提供的公寓和别墅,有专用的车队和位于马路中央的专用快车道,还有专用的 狩猎林区和疗养海滩。他们的子女 可以轻易地入党,进入国际关系学院这样的名牌大学深造,并在外交部、外贸部和驻外使馆这些地方找到最好的工作。这个阶层还包括军队、КГБ的首脑,以及各加盟共和国的领导官员。次一等的阶级为工厂厂长、银行经理、地方领导和党支部书记这样的人物。他们控制物资的分配和地方的特权。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在斯大林时代最低。这也是和当时苏联的国内外处境有关的。赫鲁晓夫时代,苏联与美国展开了和平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竞赛,民众的生活开始有所好转。勃列日涅夫提出了“全民党”、“全民国家”的概念,国内的政治斗争不再牵涉到普通民众,并且提高了民众的生活水平。政府提供免费医疗和免费教育。房租非常便宜,每月只需几卢布,其中还包括了供热费、电话费和水费。很多人都能去黑海度假,或者领着政府补贴在疗养院里休养。这是苏联模式的福利国家概念。虽然没有多少消费品可卖,但是物价也比较低。但是与北欧的福利国家不同,苏联的福利政策并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作为其财政保障,因此造成了后勃列日涅夫时代的经济困难。苏联宪法为就业提供了保障,因此人们觉得不一定非得去上班不可。贪污、盗窃和将国家财产据为己有的现象非常普遍,行贿成风,生产效率低下。勃列日涅夫时代的后半部分被称为苏联的“停滞期”和“僵化期”。
[编辑]秘密警察
斯大林之后的党内斗争采取了比较文明的方式。失败者不再被枪决,而是左迁到边远地区担任无足轻重的职务。对于持不同政见者也不再采取肉体消灭的措施,而是视其影响力的高低,采取流放出国或者关入特殊精神病医院的惩罚。普通民众中的政治犯则像刑事罪犯一样关入监狱和劳改营。克格勃是苏联恐怖统治的代名词,它有70多万雇员,和差不多同等数目的告密者。КГБ的势力在国内渗透到了各个阶层和各个部门。事实上,“КГБ”这个词如今已经成了秘密警察恐怖统治的代名词。
苏联政治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戈尔巴乔夫担任苏共中央书记后有显著变化,戈尔巴乔夫提出了改革与新思维,力图从根本上用全新的思路审视社会主义道路,并摆脱斯大林模式留给苏联的一切不合理的遗产。1987年戈尔巴乔夫在苏共中央一月全会的报告中指出,“改革的实质是把社会主义和民主结合起来”,“社会全面民主化”是苏联“现行政治制度变革的纲领”;改革的目的是“使社会主义具有最现代化的社会组织形式,最充分地揭示我们制度的人道主义性质”。1990年7月苏共二十八大通过“纲领性声明”:《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一般认为,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思想跟民主社会主义非常接近,并且从原则上摒弃了斯大林主义。
随着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它标志了苏联共产党最终摆脱了斯大林主义的束缚,并且为其它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改革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
[编辑]军事
主条目:苏联军事、苏联元帅列表和苏俄潜艇列表
苏联在其存在期间,军事实力强大,是二战后世界上唯一能和美国一争高下的国家,1988年,苏联红军的总兵力达到513万(不含安全和内卫部队)。苏联武装力量的最高领导是苏共中央、最高苏维埃和部长会议。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海军服役3年,其他军兵种2年。
苏军分为7个军种:
陆军
海军
空军
空降军
太空军
国土防空军
战略火箭军
苏联另有边防军和内务部队的建制。
苏联是华沙公约的创始国,在前东德、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匈牙利、蒙古等国拥有驻军。在越南、古巴及其他一些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国家也驻有军队顾问或军事顾问和技术人员。
[编辑]苏联的名称
“苏联”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中文简称。由于苏联是由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每个加盟共和国都有自身主体民族的语言,苏联国徽上的绶带文字是15个加盟共和国文字写成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国家格言:“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俄文:Пролетарии всех стран, соединяйтесь!)。
这15国的苏联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写法如下:
俄语:Союз Советских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 Республик
乌克兰语:Союз Радянських Соціалістичних Республік
白俄罗斯语:Саюз Савецкіх Сацыялістычных Рэспублік
立陶宛语:Tarybinių Socialistinių Respublikų Sąjunga
拉脱维亚语:Padomju Sociālistisko Republiku Savienība
爱沙尼亚语:Nõukogude Sotsialistlike Vabariikide Liit
格鲁吉亚语:საბჭოთა სოციალისტური რესპუბლიკების კავშირი
亚美尼亚语:Սովետական Սոցիալիստական Հանրապետությունների Միություն
阿塞拜疆语:Sovet Sosialist Respublikaları İttifaqı / Совет Сосиалист Республикалары Иттифагы
哈萨克语:Кеңестік Социалистік Республикалар Одағы / Keñestik Socïalïstik Respwblïkalar Odağı / Советтік Социалистік Республикалар Одағы / Sovettik Socialistik Respwblïkalar Odağı
乌兹别克语:Sovet Sotsialistik Respublikalari Ittifoqi / Совет Социалистик Республикалари Иттифоқи
吉尔吉斯语:Советтик Социалисттик Республикалар Союзу
塔吉克语:Иттифоқи Республикаҳои Советии Сотсиалистӣ/ اتفاق ریسپوبلیکههای ساویتی ساتسیلیستی
土库曼语:Союз Радянських Соціалістичних Республік
摩尔多瓦语:Uniunea Republicilor Sovetice Socialiste / Униуня Републичилор Советиче Сочиалисте
芬兰语:Sosialististen Neuvostotasavaltojen Liitto(卡累利阿曾经是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之一,累利阿语(芬兰语)的写法)
[编辑]领土纠纷
[编辑]中国
唐努乌梁海地区
外蒙古地区
黑瞎子岛
阿巴盖图洲渚
铁列克提
江东六十四屯
外东北
库页岛
[编辑]日本
南千岛群岛
[编辑]参见
俄国
俄罗斯
独联体
俄罗斯领袖表
苏联共产党领导人列表
苏联国家元首列表
苏联政府首脑列表
[编辑]参阅
[编辑]参考资料
^ Bridget O'Laughlin (1975) Marxist Approaches in Anthropology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Vol. 4: pp. 341–70 (October 1975) (doi:10.1146/annurev.an.04.100175.002013).
William Roseberry (1997) Marx and Anthropology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Vol. 26: pp. 25–46 (October 1997) (doi:10.1146/annurev.anthro.26.1.25)
[编辑]备注
^ 苏俄政权的实际控制领域只大约相当于现在俄罗斯联邦的部分
^ 反对共产主义是法西斯明确提出的纲领
[编辑]英文
Armstrong, John A. The Politics of Totalitarianism: The Communist Party of the Soviet Union from 1934 to the Present.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61.
Brown, Archie, et al, eds.: The Cambridge Encyclopedia of Russia and the Soviet Union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2).
Gilbert, Martin: The Routledge Atlas of Russian History (London: Routledge, 2002).
Goldman, Minton: The Soviet Union and Eastern Europe (Connecticut: Global Studies, Dushkin Publishing Group, Inc., 1986).
Howe, G. Melvyn: The Soviet Union: A Geographical Survey 2nd. edn. (Estover, UK: MacDonald and Evans, 1983).
Katz, Zev, ed.: Handbook of Major Soviet Nationalities (New York: Free Press, 1975).
Lina, Jüri: Under the Sign of the Scorpion: the Rise and Fall of Soviet Empire (Stockholm : Referent, 1998).
Moore, Jr., Barrington. Soviet politics: the dilemma of power.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0.
Rizzi, Bruno: "The bureaucratization of the world : the first English ed. of the underground Marxist classic that analyzed class exploitation in the USSR" , New York, NY : Free Press, 1985.
Schapiro, Leonard B. The Origin of the Communist Autocracy: Political Opposition in the Soviet State, First Phase 1917-1922.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5, 1966.
[编辑]中文
沈志华主编:《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社会科学出版社)
《苏联兴亡史论》,姜长斌、徐葵、李静杰,人民出版社,ISBN:7010035539
《苏联的最后一年》,罗伊·麦德维杰夫,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ISBN:7801902637
《冷战时期苏联与东欧的关系》,沈志华,北京大学出版社,ISBN:7301095856
[编辑]外部链接
苏联主义网
RFA老康秉烛之“苏俄新经济政策”与“索尔仁尼琴与中国”(在网页的下半部分)
北冰洋
芬兰/捷克斯洛伐克
匈牙利/罗马尼亚
(从北向南) 美国
苏联
朝鲜/中国/蒙古/阿富汗
伊朗/土耳其
(从东到西)
苏联加盟共和国
东欧:俄罗斯 | 乌克兰 | 白俄罗斯 | 摩尔达维亚
中亚:哈萨克 | 乌兹别克 | 土库曼 | 吉尔吉斯 | 塔吉克
波罗的海:拉脱维亚 | 爱沙尼亚 | 立陶宛
外高加索:格鲁吉亚 | 亚美尼亚 | 阿塞拜疆
短暂存在:外高加索联邦(1922-1936) | 卡累利阿-芬兰(1940-1956)
显示▼ 国际组织成员
28个分类: 已不存在的国家 | 苏联加盟共和国 | 苏联 | 前共产主义国家 | 前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 | 已不存在的欧洲国家 | 已不存在的亚洲国家 | 联合国创始会员国 | 核武国家 | 超级大国 | 已不存在的共和国 | 苏联历史 | 俄罗斯历史 | 乌克兰历史 | 白俄罗斯历史 | 摩尔多瓦历史 | 乌兹别克历史 | 哈萨克斯坦历史 | 土库曼斯坦历史 | 吉尔吉斯历史 | 塔吉克历史 | 拉脱维亚历史 | 爱沙尼亚历史 | 立陶宛历史 | 乔治亚历史 | 亚美尼亚历史 | 阿塞拜疆历史 | 前共和国
新功能登录/创建账户
条目
讨论
大陆简体
阅读
编辑
查看历史
首页
分类索引
特色内容
新闻动态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帮助
帮助
社区入口
方针与指引
互助客栈
询问处
字词转换
IRC即时聊天
联系我们
关于维基百科
资助维基百科
工具箱
其他语言
Afrikaans
Alemannisch
አማርኛ
Aragonés
Anglo-Saxon
العربية
مصرى
Asturianu
Azərbaycan
Башҡорт
Boarisch
Žemaitėška
Беларуская
Беларуская (тарашкевіца)
Български
বাংলা
Brezhoneg
Bosanski
Català
Cebuano
Qırımtatarca
Česky
Словѣ́ньскъ / ⰔⰎⰑⰂⰡⰐⰠⰔⰍⰟ
Чӑвашла
Cymraeg
Dansk
Deutsch
Dolnoserbski
Ελληνικά
English
Esperanto
Español
Eesti
Euskara
فارسی
Suomi
Võro
Føroyskt
Français
Frysk
Gaeilge
贛語
Gàidhlig
Galego
ગુજરાતી
Gaelg
עברית
हिन्दी
Hrvatski
Hornjoserbsce
Magyar
Հայերեն
Interlingua
Bahasa Indonesia
Ido
Íslenska
Italiano
日本語
Lojban
Basa Jawa
ქართული
Қазақша
ភាសាខ្មែរ
ಕನ್ನಡ
한국어
Ripoarisch
Kurdî
Kernewek
Кыргызча
Latina
Lëtzebuergesch
Líguru
Lietuvių
Latviešu
Мокшень
Олык Марий
Македонски
മലയാളം
Монгол
मराठी
Bahasa Melayu
مازِرونی
Plattdüütsch
Nedersaksisch
Nederlands
Norsk (nynorsk)
Norsk (bokmål)
Nouormand
Occitan
Иронау
Polski
پنجابی
Português
Runa Simi
Română
Русский
Саха тыла
Sicilianu
Scots
Srpskohrvatski / 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
සිංහල
Simple English
Slovenčina
Slovenščina
Shqip
Српски / Srpski
Seeltersk
Svenska
Kiswahili
Ślůnski
தமிழ்
తెలుగు
Тоҷикӣ
ไทย
Tagalog
Türkçe
Татарча/Tatarça
Uyghurche / ئۇيغۇرچە
Українська
اردو
O'zbek
Vèneto
Tiếng Việt
Walon
Winaray
Wolof
ייִדיש
Yorùbá
Vahcuengh
Bân-lâm-gú
粵語
本页面最后修订于2010年8月14日 (星期六) 09:40。
本站的全部文字在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协议之条款下提供,附加条款亦可能应用。(请参阅使用条款)
Wikipedia®和维基百科标志是维基媒体基金会的注册商标;维基™是维基媒体基金会的商标。
维基媒体基金会是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登记的501(c)(3)免税、非营利、慈善机构。
隐私政策关于维基百科免责声明